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快讯

推进供给侧改革 打好十三五发展的攻坚战

2016-04-08 13:12:35 0 次

 

央广网北京46消息据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报道,两会期间,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的通过引发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。十三五时期,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,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,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如何理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、如何读懂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一系列发展指标背后的含义?在45举办的首场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,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、主任徐绍史对此作了回应,他特别强调,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发展主线。    

徐绍史表示,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体现了国家战略和人民意愿的统一,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。十三五时期,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,要用速度变化、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三个新维度来评价。

徐绍史说: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档,从两位数到一位数;经济转型升了一级,动力转换进了一步。

记徐绍史强调,十三五规划纲要贯彻了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。十三五时期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,围绕补短板、增后劲、促均衡、上水平,落实好一批重大政策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,完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等七个方面的重要目标。

徐绍史说:纲要确定,十三五期间,我们每年GDP的增长要在6.5%以上,这是一个预期目标,确保到2020年我们的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,也符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的我们的潜在增长力在6%7%的区间,还充分兼顾了就业、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需要。

徐绍史还特别提到,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,经济转型升了一级,动能转换进了一步,向着形态更高级、分工更优化、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。适应、把握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,是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。如何来解读这个大逻辑?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作出了分析评论。

经济之声: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,如何理解这个新的更高的起点?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又应该如何解读?

刘瑞:作为十三五规划起草的权威机构的领导人,他已经做了比较权威的解释。他概括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起点主要讲的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速度变化了、结构优化了,动能转化了三个特点更加明显。用这样的方式来对中国十三五在未来5年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概括。我个人的看法,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采取5年一个台阶这样往上走的,那么十三五未来5年的规划肯定跟过去5年是有区别的,区别主要在于十二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、新情况,在这个基础上再往更高层次上走。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他讲的几个观点,应该说把问题已经点出来了。这样一种解读就可以准确的理解了。

经济之声: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提出,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。如何理解这个主线?

刘瑞: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我注意到,因为十三五规划前面有一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,是去年10月份发表的,那个时候没有提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,到了去年12月份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正式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再到今年3月份出台的十三五政府规划稿,就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,作为了发展主线。关于供给侧,目前国内有不同的解读,作为规划起草的权威机构领导人,他的解读是比较实际的,也是为解决问题提出来的。比如提出首先要解决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为目标,要抓好去产能、补短板等要求,还有就是要用改革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,这些都是很实际的,针对问题来的,是一个问题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改革。目前在针对十三五规划的议论当中,有的仅仅看到的了一个政策性的变化,或者是把它看作一个是根本性的变化,都有所区别,这一点我觉得是需要提醒各方注意。

经济之声: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更多的跟以前说的改造旧引擎是相提并论的,那么同时打造新引擎和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样的关系?

刘瑞:过去我们通常强调三架马车,这是从需求侧的角度考虑,推进经济发展。这三架马车过去理解为是三个传统的动力,但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,这三个动力表现出它的弱项,要进一步发展,下一步就要考虑从供给侧方面着力。这也是针对了十二五我们在供给侧方面的问题,也就是说我们有有效的需求,但是没有有效的供给来足够的匹配。问题出在哪儿?出在我们的成本有所上升,我们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够快,还有我们的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比较缓慢等问题。所以,供给侧的改革是冲着解决这些问题来的。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,它确实是一种动力的转化。

经济之声: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中设置了25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,主要指标包括经济发展、创新驱动、民生福祉、资源环境四大类25项,这些指标在设置上强化了四个导向。为什么设置这些指标?四个导向又具体指什么?这在十三五规划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?

刘瑞:每5年的规划都有一个中心任务,如果跟十二五规划比较,十二五规划有27个指标,分成7个方面,但是侧重点和十三五规划的25个指标、4个方面有所不同。这里边值得注意的是,十二五规划强调的是科技、教育,但是十三五规划25个指标里边教育的指标没有了;十二五没有强调全要素劳动生产率,而在十三五当中提出来了;其他指标也有些调整。这反映出在十三五规划中,把环境资源问题,民生福祉问题,还有创新驱动作为了最重要的攻坚任务。这些指标是指挥棒,指标确定以后,通过这些预期性的和约束性的指标来指导全国的工作,这确实体现出一个很大的变化。

经济之声: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提出了一批重大政策、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,这些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落地还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?

 

刘瑞:十三五规划《纲要》已经非常详细了,相比过去的5年规划,它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更细致、更扎实。在我的印象中,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了五年规划要带项目、带工程,然后到十三五就把这个工程项目更加突出,同时又推出重大政策。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要让规划落地。我们过去容易犯一个毛病,就是规划规划,墙上挂挂,它缺乏抓手。有了政策工程项目,它就有了抓手,就能够把那些规划的理念、目标通过这些项目政策的落地,实实在在的推进。这一系列的工作做下来,才能使十三五蓝图变成实在的东西。

经济之声: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说将会实现哪些目标?

刘瑞:这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已经提出来了。我认为有两个目标最重要,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,因为中国的百年梦想就是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。第二个就是到2020年左右,我们各方面的体制能够通过这5年的改革,完成它阶段性的目标。